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充電規格的制定與選擇最大的籌碼是在於交車數量,這個籌碼完全不在政府的手上,而是在車商手上。 精確來說,台灣未來的 3~5 年,無論從車價還是銷售量來看,籌碼都在特斯拉手上。 3~5 年之後呢?CCS2 早已定於一尊了~ CCS1 的垂死掙扎 也許是已經感受到來自特斯拉 CCS2 佈局的壓力,相關部會在 8 月 8 日急忙釋出一條新聞:行政院希望透過經濟部推動「公共充電樁建置」藍圖,希望在 2025 年前以 CCS1 規格建置 600 個快充座及 7200 個慢充座,共計 7800 座。(詳見: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10808S430382) 這則新聞不但沒有為政府加分,反而暴露出在規劃上沒有決心、缺乏遠見。 從一開始建置數量就出了很大的問題:不是建置太多,而是建得太少、太慢了! 首先來看 7200 座慢充。在先前系列一的文章我們提到德國希望在 10 年內 (至 2030 年前)建置 100 萬座公共慢速充電座 (CCS2 的 Type2),若按照人口比例台灣需要安裝 30 萬座左右,也就 2025 年的目標應為 15 萬座,就算前期佈建較慢也應該要達到 1/3 目標 10 萬座,7200 對比 10 萬相差了一個數量級達 14 倍之多! 其次在快充 600 座的部分,達標的時間將比特斯拉 CCS2 的 2023 年整整晚了二年!(請參考先前系列二的文章) 由此可見這些公務人員對電動車成長曲線,與 2040 年禁售燃油汽車大限欠缺深刻的想像與認知。 外行凌駕內行之上 台灣電動車充電規格政策的決定,最大的問題是由少數沒有擁有電動車、沒有充分電動車體驗而戰略思維又十分狹隘的產官界人士所做出來的決策,這些沒有長期使用電動車經驗的官員,又能如何做出長遠有利於電動車發展的大戰略呢?結果就產生出一連串離譜的判斷與決策。 首先在三四月間,以經濟部為首的政府部會幹了一件連美國政府都不會幹的事:以 TPC 未來無法配合審驗為由迫使特斯拉 TPC 規格退場,並希望其配合政府政策改為 CCS1 規格。 然而在美國同樣是特斯拉 TPC 規格大於 CCS1 規格的充電網路,但美國政府不會以「保障人民安全、符合國際標準」為由迫使美國特斯拉改為 CCS1。 一開始政府相關部會態度十分強硬打算讓台灣特斯拉知難而退,若不從就只能黯然退出台灣市場,特斯拉走投無路只好向 AIT 美國在台協會求援,最後政府也只好接受特斯拉增設 CCS2 規格的解決方案。 原本台灣的充電網路好端端的 CCS1、TPC 井水不犯河水各擁一片天,最後這個錯誤的逼迫讓 CCS2 反超CCS1,甚至即將造成 CCS2 全面輾壓 CCS1 的局面!這樣的演變絕對是政府始料未及的! 政府當責部門最大的戰略錯誤,就是把 TPC 規格當成推行 CCS1 的絆腳石而欲除之而後快,結果反而將自己主推 CCS1 的政策給砸鍋了~ 政府該如何解套,化阻力為助力? 既然事已發展至此,原本想要共組國家隊推動 CCS1 快充平台、一統江湖的春秋大夢也該醒了,現在政府要再強推 CCS1+N,只會在未來將自身陷入更難堪的處境而已,尤其若 CNS 未納入特斯拉 TPC 規格,而竟又接納中國 GB/T 國標規格 ,且最後越來越多人知道 CCS2 不論全球市場規模、電器規格及使用者體驗均遠優於 CCS1,這些政策上的不合理與矛盾將使得政府立場進退失據! 如今台灣同時存在 CCS1 與 CCS2 兩種充電網路已成為定局,這個奇妙的現象全球也就只有在台灣發生,在此誠懇的建議政府: 這個時間點政府要有任何積極的作為都可能會越做越錯,不如放緩腳步,靜觀 CCS1 及 CCS2 兩者市場的發展態勢,一兩年後再來做決策將更為成熟及順理成章。 政府應該要將特斯拉化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幫手而非假想敵。特斯拉是目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汽車製造公司(將第 2、第 3…一直加到第 7 名的市值總和都沒有特斯拉來得多),一個心胸開闊能把電動車專利無償開放給任何人使用的公司,值得我們去探索與學習。 在所有的充電網路中,特斯拉 TPC 超級充電站的使用者體驗是最令人滿意的,關鍵不在於電器規格有多優秀,而在於設備簡潔容易操作、高度的可靠性與妥善率、超時佔用費等規範,建議在當前研究將 TPC 納入 CNS 國家標準同時,也將特斯拉 TPC 的運作優點作為未來規範充電業者經營國有休息站、公有停車場的品質評判依據。 > 消息來源:TEVA 台灣電動車協會 【推薦閱讀】 CCS2 之亂系列 (一):驚濤駭浪 100 天,台灣產官界聯合絞殺台灣特斯拉紀實 CCS2 之亂系列 (二):特斯拉增建 CCS2 充電網路,CCS1 該何去何從?
DDCoins 說明